灤河故事(連載)——第三十六回 龍君報恩贈大壽(完)
一日近午,和風(fēng)好景二人來到大黑汀下游的一個村莊。該村背靠一個小小的沙丘,南望一片河灘,遠(yuǎn)處盡是楊林。時值夏日,青紗障眼,再遠(yuǎn)望,就只有連綿起伏的山巒之巔。二人走到村口,見一牌匾上寫:“龍王廟”。心想:民間崇拜龍王,多是立廟祭祀。村莊以此為名,莫非龍君祖廟不成?定有名堂。前去問個清楚,聽他們?nèi)绾谓庹f。
恰于此時,一斑白老者引一五六歲女孩漫步而來。那老者悅色和顏,邊走邊指指點(diǎn)點(diǎn),好象在與小女孩兒交談著什么;那小女孩兒長著一副稚嫩可愛的面龐,打扮得花枝招展,真如天使一般,看那打扮看那膚色,絕非鄉(xiāng)下之人。和風(fēng)好景二人上前打過招呼,問老者:“此村稱龍王廟么?”老者停下腳步,打量著二人,回道:“正是龍王廟。”二人又問道:“龍王廟不過一廟,此村何以如此稱呼?莫非龍王祖廟?”老者聽后,哈哈大笑,邊走邊對二人言道:“龍王廟,龍王廟,我不說來你不曉。”二人隨即跟在身后,想聽個究竟??赡抢险咧皇穷I(lǐng)著小女孩兒一路走,走了一里多地,看看前面已近河灘,并不交代一言。
二人正在納悶,只見那老者撿了一個蔭涼處,與小女孩兒停下腳步,坐在了一個巨大的河光石上。旁邊還有許多大小不等的河光石。看情形,這里正是平日農(nóng)閑之人乘涼侃大山的所在。二人也撿兩塊干凈的河光石坐了下來,只待聽那老者發(fā)言。就見那老者先掏出一個煙斗來,慢悠悠的裝了一袋煙,點(diǎn)燃之后方開口問道:“二位從何而來?到此做甚?”二人生怕驚了面前的老者和身邊的這個小天仙,于是言道:“我們來自內(nèi)蒙草原。到此專一要看山水風(fēng)光。”老者又問:“你們來此已經(jīng)多少時間,已經(jīng)走了多少路程?”二人回道:“時間不過七日,行走已過千里。”又問都到過何處地方,二人掐指一一說了。老者點(diǎn)點(diǎn)頭,言道:“人稱蜀道艱難。此地且不比巴蜀,更不比東南西北之岳,即比薊北霧靈,此處猶顯艱難。至于因何至此,爾將遍訪各處,想必有人訴說。我只道區(qū)區(qū)一千四百里山河,歷者已為所歷,未歷者也如所歷。前路漫漫,爾等倘真迷我風(fēng)光,尚須付出十倍努力。”二人問:“難道可觀可看之處還有許多么?”老者笑道:“當(dāng)然有,當(dāng)然有。”,于是,又從大洋地殼遺跡、太平寨古巖、原始次生林、尖山奇松、灤河候鳥棲息地、西寨文化遺址、三屯營古城遺址、喜峰口長城抗戰(zhàn)遺址、長城磚窖、青山關(guān)、水下長城、長城關(guān)口、板栗園、萬畝圍山轉(zhuǎn)、金廠峪采金廠、東花院鄉(xiāng)的梨花等自然及人文景觀,說到大嶺寨、六寶峪的安梨,東花院的雪花梨,縣城附近的栗蘑,景忠山的香椿,灤河的金翅鯉等土特產(chǎn),以及剪紙、皮影、雕刻、印染、編織、縫扎、花會等地方文化和手工藝品,將二人說得如見天女散花,又如見了一個童話般的世界,頓感不虛此行。但“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”,光是“龍王廟”何以由來尚未弄清,又如何舍得去?于是,二人急切問道:“敢問老丈,此名自何而來?”老者不慌不忙,磕了磕煙斗,又慢悠悠裝了一袋煙,點(diǎn)燃之后,方才說出下面的一段故事來。
原來,該村所在,自清代后期方有人家。先來此地者,乃村北沙丘之陰郭溝村郭氏。初遷至此,稱興隆莊。不久,村西出現(xiàn)了一座龍王廟。此廟正當(dāng)灤河?xùn)|岸河水洶涌之處。來此進(jìn)香者,望灤水之滔滔,嘆洪波之無情,祈禱之心更加虔誠。因之,香火日盛,來者盡忘其稱,漸替以龍王廟之名。說起龍王廟之初現(xiàn),更有此斑白老者的姑舅作證。
且說當(dāng)年灤河之水,洪波四溢,自潵河河而下,穿煙囪山,過白塔寨、黃溝峪、安家峪、大河山、南團(tuán)汀、上下毛家二峪、榆樹峪、拉馬溝、高家莊、張家莊、孫家峪、銀洲峪,至大小黑汀、郭溝、龍王廟一帶,匯聚汪洋;自此而下,過新莊、經(jīng)桃木峪、釣魚崖、九山、五虎山、東寨、劉臺、董山,至高臺子、偏崖子,再過龜口,直通灤州(灤縣)。其間,檣帆往來如梭,盡是官商漕運(yùn)糧米、販賣雜貨的船只。龍王廟近靠灤水,惡水窮山,壤土本來脊薄,皆被灤水蕩盡。人說“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”。當(dāng)?shù)刂?,只能幾人一伙,組成船隊,從灤河上游買下木料,再扎成木筏,沿河而下,至灤洲市場販賣,再采買些生活用品,回來將就度日。也有拉“回腳”的,如此則可多些收入,給家里添些柴米之資。實(shí)在無錢入伙的,則只有打著赤腳,在岸上當(dāng)纖夫,靠著來回販運(yùn)的船只撈點(diǎn)糊口錢。當(dāng)年這位斑白老者的舅爺,就是與人搭伙,在水生謀生的。因?yàn)樾崭?,同船的人也就都呼?ldquo;老高”。
當(dāng)年,他的這位舅爺剛剛四十歲出頭。一年,與人搭伙同赴灤洲。返回時,因?yàn)槟嫠写?,身體疲乏,腹中又餓,走到九龍山附近,大家商量停船吃飯。一個說:“你們做飯,我去買酒。”另一個說:“咱們幾個去釣魚,好做下酒菜。”大家都說他他的這位舅爺做魚好吃,就選他做菜。于是,他的這位舅爺在船上等著,那幾個人就去了。不一會兒,幾個人大獲而歸。他一看,小魚不算,光是大魚就有四條。做菜時,見一金色鯉魚膘肥體壯,眼睛凸出,與平日所見大不相同。他的這位舅爺想:反正多了也吃不了,放放生吧!撿起那條鯉魚就要放生。眾人見了,死活不肯,并說:“如果你一定要放生,酒錢由你一人出。”他的這位舅爺說“好”,立刻掏出錢來,說:“多買些好酒好菜,回來大家喝個痛快!”說著,將那魚兒放還水中。當(dāng)日,酒菜吃好了,酒兒喝足了,各自歸家不題。一年以后,還是在這條船上,還是在這個地方,五只船全被打翻,所有船夫盡皆落水。因?yàn)樗麄冮L年在水上謀生,畢竟有些水性。不一會兒,紛紛上岸。但一查點(diǎn)人數(shù),還是少了兩人:一個是他的這位舅爺,一個是幫他為魚求過情的人。這人平時水性極好,能在水中呆好幾天。翻船之后,船上的貨物七零八落、隨波而流。他想一一找回,便在水中游來游去,忙個不停。這時,他發(fā)現(xiàn)一群大小不等的魚兒,正分頭追尋著船上掉下來的東西;大件或沉重的貨物,幾條大魚來回推運(yùn),正把它們往一個地方聚攏;已經(jīng)聚攏在一起的東西,幾條大魚正來回游動、左右看守著,意在不讓水將它們沖散。他覺得很奇怪,試探著游近一看,一樣也不少。其中的一條大魚,還游過來撞他一下,好像是讓他快找人來取。這人也絕頂聰明,立即浮出水面,帶人將貨物撈出了水面,并裝上了船。正準(zhǔn)備揚(yáng)帆回家,一個人說:“老高還沒上來,咱們怎能丟下不管?”另一個說:“咱們先回家,找些打撈工具,再多叫幾個人來。”眾人回家之后,沒顧上休息,找人找家俱,立即返回河岸。可是,連續(xù)打撈了五天,活不見人,死不見尸,眾人只好怏怏而去。等眾人都回來時,己是晚上。一家人聚在村口,正蹺翹首以盼,不想?yún)s是這個結(jié)果,大失所望,號啕大哭。經(jīng)眾鄉(xiāng)鄰抹著淚兒解勸,一家人才哭喊著回到家中??墒谴糸_門簾兒一看,他的這位舅爺正坐在炕頭上。全村人都跑過來,問他到底是怎么回事。他從頭到尾說出了事情的經(jīng)過。原來,他剛一落水,一人就帶他進(jìn)了一處宅院。門口有人把守,一群人正在打牌。進(jìn)到院中,見一大殿,坐東朝西。龍頭為殿脊,四角列鳥獸,琉璃作瓦;綠石為墻,南北廂房各一。凜凜威嚴(yán),讓人不寒而栗。正自出神,殿中走出一人,胡須花白,身材魁偉,黃面長髯。只見他笑容滿面,急步迎上前來,開口稱道:“恩人請!”甚為謙恭。他也不認(rèn)識,更不知他為啥稱自己為“恩人”,心想:難道我已溺死?這里是閆王殿不成?轉(zhuǎn)而又想:若真是閆王,為啥叫我恩人?正在胡思亂想,一老者走來,笑殷殷引入正殿,吩咐看茶,酒筵伺候。那老者自我介紹說:“恩人不必見疑,我是本處龍王。小兒不聽教誨,一年前乘酒出游,行將殞命。幸蒙恩人相救,才得活命。前日連降暴雨,灤水猛漲。估計恩人行將遇難,特派兒輩途中援救。”接著,又命一小兒前來相見,并行三拜九叩之禮。一會兒,酒筵滿案,前所未見;拈箸入口,滋味芬芳。酒筵之后,又將一上等房間安排住下。屋內(nèi)擺飾華美,所見之物,不知何名;往來侍女書童,謙恭有禮,殷勤備至。翌日,龍王又親自領(lǐng)他到龍宮各處游玩。每到一處,都有灑宴伺候。第三日,龍王又親自領(lǐng)他到一處,只見各色珠寶,排列滿室。龍王一一指點(diǎn),告與價值所在。還說:“無論哪能件,只要喜歡,只管拿去。”并提示再三。他盡管喜歡,但并不愿輕易受人所賜。龍王說:“這么多寶物難道你一件也不喜歡?”他說:“寶物再好,與我何用?”龍王說:“雖然你什么都不喜歡,但我還是要送你兩件寶物,請務(wù)必收下!”他說:“哪兩件寶物?”龍王說:“其一:以后行船,只要有你同行,永無差錯。一旦有事,叫我三聲即可。其二:贈你五十年大壽。”他點(diǎn)頭答應(yīng)了。到了第五天晚上,他再也呆不下去了,知道全村人都在著急,堅決要求回家。龍王見實(shí)在留不住,只好親自把他送出龍宮,并囑咐一人,一定把他平安送到家中。那人要他閉上眼睛,只聽一陣風(fēng)聲,時間不大,就坐在了自家的炕上。村人聽后,歡騰雀躍,大排宴席,齊稱龍王盛德,遂于村西建起了一座龍王廟。據(jù)這位斑白老者說,他的這位舅爺,壽至九十,無疾而終。
和風(fēng)說:“咱哥倆真是不虛此行,收集到這么多感人故事。咱應(yīng)先回龍宮,順便給灤龍報個喜,就說沿河人民至今傳頌?zāi)墓凇H缓笤僬髑笏囊庖?,皮各處巡行?rdquo;好景以為有理,前乘風(fēng)向潘家口龍宮面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