路的那端是我家
帶爸爸出游歸來,媽媽早就做好了晚飯等待。我一面嗔怪著“飯菜太過豐盛,不適宜減肥”,一面在媽媽的嘮叨下吃了滿滿一碗。天色將晚,我趁著暮色返回四十里外自己的小家。二十分鐘后,打開家門的剎那,我照例拔出電話向媽媽報告平安。
這是今天發(fā)生的最普通的一件事。而今天,是2017年最平常的一天??扇魰r間回溯,日子定是截然不同。單是這四十里路的距離,就是不可逾越的“天塹”。
任記憶的思緒飄遠,打開歲月塵封的大門……
看,那在山路上緩慢前行的女子汗流浹背,左臂挽的竹籃里是零星的幾片野菜。正是半個世紀前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,幾乎每個肚子都餓得咕咕作響。不要說糧食,就連山上的野菜都是稀缺品。為了讓孩子有食物充饑,她已經(jīng)翻過了幾個山頭。每座山名字不同,但相同的是都尋不到任何可吃的東西。她的目光被野菜拖拽著,不知不覺間,腳下的路已越走越遠……
她,是我的姥姥。姥姥不是三寸金蓮,但也纏過腳。后來,憶起這次經(jīng)歷,她說:“那一次,差不多走了有四十里路?!碧貏e是返回時,饑累交加,但想到家中年幼的孩子,她焦急地連走帶跑。四十里,恰好是我今天回家的距離,開車需要二十分鐘,“小腳”的姥姥走了四個小時。
在梨花掩映的窗欞下,低矮的舊屋里漏下幾縷陽光。姥姥向兒時的我講起此事時,已需借助拐棍行走了。過度勞累侵蝕了她的健康——哮喘,腿腳疼痛??僧敃r的她,剛剛五十歲?。闇仫査?,姥姥在那漫長的回家路上不光灑下了汗水,淚水,還因此搭上了她的健康——腿腳落下了毛病。這回家的路啊,牽系著一個母親深深的牽掛,是用一陣陣心疼綴滿的。
拖著病怏怏的身體,姥姥給了我無盡的關愛。30多年前,家庭聯(lián)產(chǎn)承包責任制實行之后,家家戶戶已能填飽肚子,但依然貧困。當時,舅舅小姨早已成年,加上姥爺在國營工廠上班,日子一天天好了起來。
我童年所有富足的感覺都來自姥姥的家。過年節(jié)時,姥家黑黑的灶膛和閃亮的鍋蓋最誘人?;鹑嫉谜?,鍋蓋掩不住汩汩的蒸汽和襲人的香味,那里有燉得軟爛饞人的肘子肉塊。寒冬臘月里,我冒著風雪趕去。鍋里潔白的豆汁正燒得翻滾沸騰騰,像一朵潔白的牡丹花。而灶臺上,已經(jīng)晾好了一碗加好白糖的豆汁。甚至,很多小孩沒見過收音機時,我竟然將姥姥家的收音機從板柜上摔下——想去看看那好聽的聲音究竟出自怎樣人的口中。而姥姥,竟然沒有舍得給我一句埋怨……那段時光,我歡欣雀躍地走在我家和姥家之間。來,懷著希冀,去,帶著滿足。
快樂的童年隨著我離家上中學而結(jié)束。我異常想家,那條回家的路啊,仿佛是千山萬水,無法逾越。只能在夢中一遍又一遍地重走,而每一步我都走得那般煎熬。
尤其是得知姥姥病重的那個黃昏,我更是焦灼不堪。調(diào)動自己所有的智慧,我急切地想要知道姥姥的消息。坐車回家,不行——時間太晚了。寫信回家,不行——來來回回得十來天。打電話可以,但家里沒有電話。離家最近的電話裝在村外的水庫管理處。對,就給那兒打——我有個遠房親戚在那里上班。想到這里,心一橫:“不管電話費多貴,哪怕餓兩天肚子也要打聽到姥姥的情況?!?/p>
向老師請假后,冒著寒風奔跑在冬夜空曠的街道上,輾轉(zhuǎn)尋到了一處公用電話亭,從密密麻麻的電話本上翻到號碼,請人幫忙撥了出去——電話是稀罕物,我根本不會用。
焦急地等待中,電話那端卻一直沒有出現(xiàn)任何回應——無人接聽。心有不甘的我央求店主又試了幾次,仍是如此。無奈返回學校的路上,我禁不住放聲痛哭。那是捉襟見肘的求學生涯里,我唯一一次因為錢沒有花出去而痛哭。
這四十里回家的路啊,將姥姥與我隔在了海角和天涯。
當我終于回家,一朵白花早已換走了姥姥的笑容。絕堤的淚水中,媽媽告訴我:之前隱瞞,是怕影響我中考前的情緒。
那個焦急奔跑的冬夜,我從來都不敢清晰地憶起。許多年之后的今天,我在鍵盤上敲下這段文字時,仍能聽得見傷口被撕開的聲音。我甚至泛著淚花揣想當時的情形:如果可以,我多想穿越時光回去,開車載著那個焦灼的自己回家,去送姥姥最后一程,讓親情不再被一條路生生撕扯……記憶中的時光倏然而過,我的思緒飄回到現(xiàn)實?,F(xiàn)在,我能用二十分鐘輕易走完這條回家的路,卻再也無法丈量與姥姥的距離。但令人欣慰的是,如今道路寬闊,曾經(jīng)的“天塹”已變“通途”,再也不會阻擋別人歸家的腳步。車流往來如梭,輕易實現(xiàn)了每個團聚的心愿。
每每回家,駛過在寬闊的路上,我都暗自感慨:我的家富了:房子一變再變,低矮昏暗的舊屋早已被高大明亮的新居取代,不必再如姥姥般為溫飽而奔波。親人近了:不光家里有了電話,每個人都擁有了輕薄小巧的手機,可以隨時隨地溝通交流,不必再如我一般為親人的消息而焦灼。家鄉(xiāng)美了:遷西早已不是昔日面貌,正日新月異地改變著模樣。
青山滴翠,高樓林立,現(xiàn)代化的商場琳瑯滿目,人們衣著光鮮,悠然穿行。束縛變形的小腳再不會出現(xiàn)在任何女子身上,作為秋千起源之地,遷西人民不需秋千去眺望世界。如畫的風景在眼前鋪展,只要你愿意,便可以到任何地方,去看看如黛青山,去感受如火的熱情。
有了通暢的路,才有了家的希望和家鄉(xiāng)的未來,不是嗎?
路的那端是我家,也是千千萬萬的家。讓所有的家有情可守,有愛可奔,不就是今天美好生活的意義嗎?
作者簡介
劉秀娟:筆名舞悅,遷西縣第二中學教師。喜歡用文字滋養(yǎng)心靈,讀書,寫字是生活的欣喜。把喧囂擋在門外,一方書桌,一杯清茗,一片天地,讀別人,寫自己。細碎中見真淳,平淡中寫心語。作品在《中國教師報》、《羊城晚報》、《河北工人報》、《燕趙都市報》、《唐山晚報》、《幸福》等報刊發(fā)表,迄今已近十萬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