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金
“人說遷西有三美,黃金、板栗、水”。境內豐富的黃金礦藏,直接促進了采金業(yè)的發(fā)展。本縣曾連續(xù)多年保持“年產黃金萬兩縣”的稱號,在河北省居第一位。遷西采金歷史悠久。早在唐初,高麗人就開始在境內的金廠峪一帶挖 金,是為黃金生產的開端,自此始終未中斷過。明代這里名為金場峪,后“場”與“廠”常通用,遂稱為金廠峪。到清代,這里的黃金開采有了較大發(fā)展。光緒11年(1885年)到宣統(tǒng)3年(1911年),共生產黃金4000多兩。因此,舊地方志中便有了“金礦在之金廠峪,其年生產頗豐”之類的記載。
解放后,金廠峪金礦煥發(fā)出勃勃生機。僅1976年至1995年,該礦便累計產黃金60多萬兩,創(chuàng)利稅2.9億元。除了金廠峪金礦,其它黃金生產企業(yè)的產量也很可觀。其中,東荒峪金礦年產成品金2萬兩,黃金選冶廠年產1萬兩,高家店金礦年產6000兩,縣化工廠提金車間年產1500兩。
隨著黃金產量的不斷增加,縣內的黃金飾品業(yè)也隨之發(fā)展起來。僅福太黃金飾品有限公司一家,年加工成品金便達12000多兩,飾品包括項鏈、耳環(huán)、戒指、手鐲、手鏈、耳釘?shù)?。產品樣式新穎,做工精良,深受消費者青睞。